长兴这个地方吸引上海游客“舍近求远”
上海人对长兴的爱不知从何起,但一往而深。以下文章来源于上观新闻 作者:杜晨薇。在刚刚过去的春节里,浙江省长兴县共接待游客 91.1万人次,其中有相当比例来自周边省市,尤其是上海。这一点,从长兴各个农家乐院子里停满的沪牌车也能够佐证。上海人对长兴的爱不知从何起,但一往而深。180公里的物理距离阻挡不了人们穿越上海直抵长兴的坚定步伐。以至于春节短短半个月里,长兴实现旅游收入10.02亿元。当然,光从现下数据的比对就来判断上海和长兴的乡村谁更有吸引力,并不公平。
长兴作为全国唯一一个省级乡村旅游产业集聚区,乡村旅游起步于20年前,在第三产业带动乡村振兴的路上已走得深远,堪称国内乡村旅游的样板。今年正月初二,记者在长兴见证了一场因流量爆棚导致的“鏖战”。上午10点,车子刚离开上海进入前往长兴的必经之路,就堵得水泄不通了;一小时后,目的地农家乐的门口,因车辆停放不下,店家开始紧急腾挪空间;午餐期间,传菜的服务员无法告知菜名,原因是“自己是因游客太多临时来帮忙的,并不清楚”;夜晚来临,仍陆续有提着行李的游客因“房间住满了”的理由被店家拒之门外,焦头烂额地寻找别的落脚点。而这样的情景,在上海的乡村不多见。
每年,数以万计的上海游客“舍近求远”也要去长兴体验更成熟更丰富的乡村旅游服务。这固然有上海市民爱好“走出去”的旅游偏好,也是长三角一体化带来的效益,但数字往往也是最“残酷”的。在这个以“流量”论英雄的时代,以长兴为代表的长三角乡村,确确实实在给上海郊区带来了“压力”。
而长兴带给上海的“启迪”与“机遇”恐怕更该重视。顾渚村,长兴县水口乡下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,风光景色在整个长三角地区算不得秀美,当地也并无特别值得“打卡”的旅游景点。可有限的绿水青山养活了当地近500家民宿。当地百姓透露,如今全村90%以上村民从事乡村旅游产业,开办农家乐的村民,每年都有稳定的收入。来客不仅是要感受自然风光,更多的则是体验原生态的农耕文化,吃一吃地道的土菜,带回去物美价廉的土特产。
在上海郊区采访中,记者常听到基层这样的声音:上海乡村缺少“自带流量”的自然资源,比起江浙“先天不足”。可看“顾渚模式”便可知,生态环境只是乡村“底色”,核心引力还是成熟的服务,是多元化的乡村体验。试想,如果能在上海的乡村,培植更多创新的、差异化的、符合特大城市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高品质乡村体验,或许会引来不少市民“用脚投票”。而创新服务模式、旅游业态,恰恰又是上海的“长板”,以己之长,补己之短,上海大有可为。
另一重启示来自长兴一座农贸市场。市场集合了长兴地区乃至浙江的各种正宗土产,细沙羊尾、炸春卷、猪头冻、山核桃、春笋、梅干菜、崇明糕等。小小一方市场,缘何能让所有游客都把它列为长兴之旅的必去“打卡点”?答案就在一个个二维码中。每经过一个摊头,扫一扫显眼位置的二维码,就能添上店主的联系方式,方便随时网上购买,邮寄上门。从这个意义上说,市场不过是一个资源整合的平台,它给游客以现场体验的空间,同时也将销售链无限延长。
一趟长兴农家乐之行,让记者管中窥豹地看到了乡村的价值。长兴火了,背后不乏特定的资源禀赋,但全民的创新意识和服务意识更值得点赞。反观上海,占据全市85%左右陆域总面积的郊区和乡村,又何尝不是一座宝矿,关键在于怎么开掘好它。
- 全部评论(0)